糖心vlog官网

English

糖心vlog官网

学术动态

悉尼大学马克?拜伦教授在我院作学术讲座并访问武汉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

2025-08-09 来源: 浏览量:

(通讯员:熊雯静)2025年8月4日上午,悉尼大学英语文学教授、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专家学院成员马克·拜伦(Mark Byron)应糖心vlog官网和武汉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之邀在我院举行了一场学术讲座,题目为“现代小说和电影中的欧亚大草原”(The Eurasian Steppe in Modern Fiction and Film)。此次讲座获武汉大学-悉尼大学合作种子基金项目资助,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进行,由我院英文系田卓灵老师主持,武汉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黄忠老师以及我院多名教师、硕博士研究生参加。

讲座伊始,拜伦教授首先梳理了欧亚草原在欧亚国家历史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欧亚草原具有超出其地理范围的象征意义。随后,他以“文本—电影”双维度分析草原在叙事中的作用。在文学作品层面,拜伦教授以俄罗斯作家安东·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草原》为例,探讨草原作为叙事背景的象征意义;通过对意大利作家迪诺·布扎蒂《鞑靼人的草原》的分析,指出其中草原隐喻着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不仅推动文本叙事,还与角色命运紧密关联;结合澳大利亚作家大卫·马洛夫《想象的生活》,其中草原既象征着原始力量对文明世界的威胁,同时又是连接着文明起源和人性本真的纽带;随后他还以杰拉尔德·默南《平原》与《内陆》、日本作家井上靖《敦煌》等作品为例,分析了其中的草原叙事。在电影作品分析中,拜伦教授重点解读了草原在电影叙事中的作用,认为草原在影片中不仅是视觉背景,更是文化符号和情感载体。例如,在导演巴克迪亚·库唐纳扎洛夫的《月亮情人》和《等待大海》中,草原与主人公的个人身份紧密相关,成为他们追寻自我、确认身份的重要场所;在女性导演的作品如《草原之外》中,草原常被用来折射性别与生存的困境。

讲座尾声,黄忠老师总结了拜伦教授的讲座内容,并感谢其带来的启发性分享。在互动提问环节,师生围绕“交叉性视角下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草原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变化的影响”等问题展开探讨。最后,黄忠老师总结道,草原相关研究涉及多个领域,需要结合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才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草原的多重意义。

此次讲座拓展了我院师生对草原在文学与电影中象征意义及叙事功能的认识,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讲座结束后,拜伦教授访问了武汉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详细了解了中心的建设情况,同黄忠和田卓灵等中心成员进行了交流,双方就未来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达成了初步意向。